天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园地 - 经济信息

“速·效”博弈中的“深圳答案”
来源: 哈尔滨日报     作者:信息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8.06.29

历史是理解未来的钥匙。回望深圳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历程,我们看到的不只有一帆风顺、破浪前行,还有征途上的爬坡过坎。

面对一次次的危机与挑战,深圳一次次地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伟大跨越,浓缩了一座新兴之城在发展进程中的自我反省和在危机意识中谋求转型升级的努力。

A “速度深圳”造就发展奇迹

“深圳奇迹”肇始于蛇口。当时,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建立之初,一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成为特区制造的时代宣言。

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名词——绩效工资,就诞生于近40年前的蛇口。蛇口码头建设初期开始尝试改固定工资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多运一车泥,奖励4分钱,就这样深圳在全国率先打破大锅饭。从此,“珍惜时间、提高效率”从口号内化为深圳发展的座右铭。

“1982年,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国贸大厦破土动工。彼时,‘快’已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的城市基因。”深圳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说,当时深圳国贸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速度,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深圳的“快”由此被全世界称为“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绝不止于盖楼的表象,其核心本质映射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伴随着轻工、服装、手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三来一补”工业的发展,春天的故事,从南海边画就的小圆圈里弥漫出来。30年间,深圳GDP年均增速达25.8%,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B 深企搬家背后的“难以为继”

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深圳速度”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挑战,一场深圳式的产业迷惘在千禧年后日渐凸显。

历史的时钟指向2006年。深圳市贸工局统计调查显示,深圳市共有119家工业企业已经或计划外迁,涉及工业总产值90亿元。到2007年6月,仅罗湖、南山、宝安和龙岗四区,已经计划外迁的企业多达522家,其中已经外迁的499家,外迁趋势不断扩大。就连让深圳引以为傲的擎天巨柱——中兴与华为也曝出“迁都”上海的传言。

企业“逃离深圳”演化成风的背后是整个城市产业链外迁的隐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深圳式发展模式正面临着新形式的考验与挑战。

一组数据折射出考验与挑战的问题本源。

1980年深圳特区初建时,当地人口只有60多万;25年后,在深圳的土地上工作和生活的人已经有1000多万。另一方面,深圳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可建设用地只有760平方公里。如果以每年10平方公里的速度开发,土地与人口密度及经济产出将出现严重失衡,用不了多久,深圳将无地可用。

“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城市已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王为理表示,以上“四个难以为继”深刻揭示了“速度深圳”发展模式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深圳进行转型。“春天的故事”由此展开了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时代转型。

C “效益深圳”的转型路径

“凡是质量不高、负效应大的‘速度’,我们就要敢于往下压,即使影响一点GDP或外贸出口也不要怕。”时任深圳市长的李鸿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这番话,不仅精确地诠释了“效益深圳”的核心内涵,更揭示了政府力促经济转型的调控路径。

在“效益深圳”理念的支撑下,深圳调整了宏观经济考察目标,对新的GDP核算制度进行了精心设计,加入了“生态环境指标”“创新动力指标”等多项内容。以往单纯追求GDP数字的指标体系中,加入了“万元GDP能耗”“单位产出”等指标,从全新的维度衡量定义经济增长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深圳通过选择性招商,过滤掉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低端贴牌制造企业,为科技、金融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腾挪发展空间。

2004年9月30日,深圳哈飞汽车生产基地在宝安观澜正式破土动工,两年后造出了中国首款跑车。这一事件标志着深圳工业结构调整的破题。汽车工业的破壳有效弥补了深圳“电子信息一个产业独大”的结构缺陷。

如今,在深圳街头随处可见新能源电动出租车。绿色环保的比亚迪电动汽车标志着深圳已经在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而“效益深圳”所引领的高效能、低能耗、强集约的发展成效相较于比亚迪汽车更显而易见且容易量化。

200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生1.75亿元的GDP和6000万元的税收。与此同时,深圳每万元GDP的电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耗为26吨/万元,远远低于当时全国的200吨/万元左右的平均水平,两项指标均为全国最低。

D 四柱擎天支撑新时代“深圳奇迹”

除了四个“难以为继”引发的企业外迁“危机”,“速度深圳”还遭遇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洗礼。

时间进入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从华尔街的雷曼兄弟公司向全球扩散。国际订单锐减让对外贸依存度高达200%以上的深圳猝不及防,很多外贸企业迅速死亡。南山、宝安、龙岗的一些工业区一周之内人去楼空,2009年是深圳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是,风浪之下,那些自主创新型企业不仅业绩未受影响,反而保持了20%的高速增长。

金融危机给深圳带来的启示,就像它给深圳造成的创伤一样深刻,那就是:企业必须要有研发、有创新和品牌,才能站稳脚跟。正是这一年,深圳连续出台了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振兴计划。几个月后,深圳召开全市首次基础研究工作会议,开始弥补多年来在基础科研方面的缺失。这些细节都预示着一个以创新为时代主题的“效益深圳2.0版”的来临。

这一点从2009年深圳出台的帮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28条”可见一斑。“28条”中提出:扶持工商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搭建企业公共服务技术平台……这些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角的举措成为金融危机给深圳留下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在创新驱动下,深圳早已不靠加工贸易赶上时代的变革和金融危机的冲击,新的产业面孔更亲切且更具生命力。深圳产业发展开始逐渐从低端加工贸易向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转型,曾经以山寨手机、贴牌产品闻名的深圳,涌现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科技巨头。

如今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然而通过高新技术、物流、金融、文化“四轮驱动”,深圳的产业已经从以前的“三来一补”,形成了四柱擎天的架构,支撑着新时代的“深圳奇迹”。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投资促进局   电话:0451-86776015   E-mail:fzyjc220@163.com

备案编号:黑ICP备06006248号   黑公网安备:23010902000124号  网站标识码:2301000011
技术支持:哈尔滨市朝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访问量: